2024 Apr. 20
藝文展覽
素履之往:顧上翎創作陶展

素履之往:顧上翎創作陶展
展期:
2024/04/20-05/19
開幕:
04/27(六)14:00(邀約制)
音樂意象演出:
05/12(日)14:30 、16:30
乾涸、皺摺、陷落、浮凸、隱匿、空白……,
生命如一冊有漏之書,
白紙一般的瓷片,彷如一張張散落的書頁,向這世界敞開,
是顧上翎最坦誠無諱的生存既創作自白。

在音樂發生之前
——記顧上翎2024個展〈素履之往〉於紫藤廬
文∕江敏甄
日夜相續,周而復始,自然的循環不曾片刻稍歇。
呼吸、心跳、脈搏,推移日子前行,樂句綿延。
時刻如泉湧的知覺,流淌於冊頁之間,留下曾經的印記,
乾涸、皺摺、陷落、浮凸、隱匿、空白……,
生命如一冊有漏之書,
處處鏬隙,不斷流逝,
一頁翻過一頁,如此往復不已。
延續此前以瓷為主要媒材的創作實驗,藝術家顧上翎2024年在紫藤廬展出的作品,以白紙一般的瓷片為主體,彷如一張張散落的書頁,向這世界敞開,在重新排列組合中,找尋新的秩序,也探問與自我、他人對話的可能。
結合了編網技法,顧上翎在瓷頁上轉印網罟和繩索圈套的意象,暗喻生活中各種有形無形的網絡交織,置身其中,每個人都像脫逃無望卻仍不斷洄游掙扎的魚兒。
在素白如尺牘的瓷片上,她留下了各種壓力下的痕跡,包括瓷土在燒製過程中產生的物理變化: 縮皺、裂痕、膨脹、塌陷、……,一般製作陶瓷過程中極力避免的「敗筆」,在她眼中卻是各種真實感知的具現。
她被這些無以名之的「瑕疵」深深吸引,刻意保留不經意形成的,也不斷實驗探索出新的可能。它們隨著生命個體存在的狀態而變化遷流,也是最坦誠無諱的生存既創作自白。
除了默默承載,陶瓷熱脹冷縮時產生的窸窣聲,以及彼此碰撞產生的刮擦聲、碎裂聲……,始終縈繞在工作與生活中,顧上翎亟思如何將陶瓷的聲響轉化為展出的元素。尋聲辨位,聲音成為一條獨特的感知線索,猶如呼息一般的存在跡象,給出空間的想像,也有著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探測意味。
早期她曾以懸垂的瓷球沿方形瓷盒邊緣移動,不間斷產生低頻摩擦聲響;類似裝置也曾以無數瓷片堆疊成圓環再現,除了帶有濃厚實驗色彩,也可見她對陶瓷與聲音的關係有著強烈的探索熱情。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出作品中,有一面牆的樂譜系列,樂譜猶如無字詩篇,譜線是起伏流轉的平行溝痕所構成,還有少見的無限循環樂譜,靈感據稱來自西方巴洛克時期的古樂譜。少了小節線,間或些許不規則的裂隙,還未填上任何音符記號,預留伏筆也充滿想像,諭示樂曲的完成和知音的來臨,指日可待。
由聲響到樂音,無異另一趟漫長的昇華之旅,音樂的高度純化與抽象化,象徵著藝術追求的更上層樓,除了需要真實情感的催化,還需對和諧與秩序的嚴謹要求,並能從既有的限制中不斷創新突破。而在等待音樂發生之前,所有的準備工作一如往常,繼續在網絡中穿梭編網,在有限的時間空間中巡游往返,不斷磨擦敲打試探,或能在縫隙中得見一絲靈光和一枚音符。

藝術家側記
從小喜愛塗鴉畫畫,大學選讀了美術系,顧上翎因而接觸了陶瓷創作,她深為陶土這材質的「直接」與「包容」所吸引,不僅需要身體參與其中,手與土的接觸和互動,更是一種身心感知的直接交流與回饋,「它容許你邊做邊摸索‚容許錯誤與重來……」,自認不擅語言的她,在陶土的捏塑中找到一己的「說話」方式,而燒窯過程中的未知與變數,則成了作品獨特性的源頭。進入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就讀時,她在陶瓷的製作技法上有了更多突破和精進。瓷可以達到纖薄如紙張的特性,細緻素白與布料相近,兼具脆弱與堅硬的特質,危險卻又十分迷人。宛如一種精神召喚,她嘗試將那些無以名狀又難以把捉的感知狀態,轉置於斑駁如鏽鐵的瓷片上,2010年的畢業展出時,她以模擬幼時家庭生活中的場景,床、搖椅、鳥籠等承載身體的傢具側影輪廓,燒製成瓷片,懸吊在空間中,形成剪影與燈光投影之間的對話,藉由身體和現實的缺席,影射感知記憶雖無形體,有時卻比物質更具真實性。自此她對感知的探索未曾間斷。
離開學校後,顧上翎除了持續燒製實用陶作,支撐生活的運轉,也從未放棄創作的企圖。她將脆弱敏感的瓷運用在創作上,而溫暖敦厚的陶則任她輕鬆玩耍,不知不覺中製陶生涯已十年有餘。杯、碗、盤、壺、花器,不一而足。未經太多修整的表面,無法對齊的輪廓線,還有那些細小如毛孔的凹凸起伏,彷彿崎嶇碎石小徑,引領你的步履和心眼手,來到熟悉又陌生的近郊。重新撫觸一片樹葉、摸索一塊岩石,體會蘊含其中各自獨立又與整體相融的美。她的作品是未馴化的秋天郊野,剛剛好的蕭瑟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