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國人受西學觀念影響,將琴學囿於音樂範疇,以西洋音樂觀念解釋所謂之「古琴音樂」,使從來理所當然之琴樂觀念處處受到質疑,因此引起各種爭議,諸如它的名稱——是不是應該稱為「古琴」;它的性質——是不是純粹的「樂器」;它的表演方式——應不應該上舞台;它的結構——要不要保持特小的音量和不方便的上絃調絃法;還有它沒有音高與節奏標示的記譜法……都在爭議之列。
與其他各種中國傳統文化一樣,除了對琴樂改革之聲不絕,學琴授琴的方式與觀念也不斷的改變,傳統琴學不斷受到衝擊,到底這些質疑與改變是對是不對,是好是壞,都值得我們深思。
本課以傳統學術觀念為基礎,闡述琴學的歷史文化,以明瞭琴樂之傳統意義,消除近代對琴學之種種誤解。並反省目前之琴學現狀、琴人如何自處、琴學之發展與出路等問題。
紫藤秋日茶課招生20人,採網路報名。以全期報名者優先錄取,單堂報名者須視單堂課人數錄取。
第一講 琴之名與器第二講 琴之創始至定型及其未解之迷第三講 士為何「無故不徹琴瑟」第四講 琴樂與雅樂第五講 琴與瑟之興衰替代第六講 減字譜之與中國文字學第七講 琴絃之歷史與文化意義【課程資訊】時間:2016年10月29(六)~11月19日(六),七堂 / 一期
每週三11/02、11/09、11/16 :19:00 - 21:00【講座】
每週六10/29、11/05、11/12、11/19:13:00 - 15:00【講座】
15:00 - 17:00【琴會雅集】地 點:紫藤廬,臺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費 用:單堂300元,一期(七堂)2,100元
課程名額: 20人
【報名方式】
黃樹志
原籍廣東揭陽,肆業於香港浸會學院(現浸會大學)中文系、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班史學組。曾於香港浸會學院與樹仁學院(現樹仁大學)講授中文與中國通史。七十年代中學琴於新亞研究所琴社,師從謝方回女史。後由謝師推薦於其師蔡德允女史門下,八十年代初得姚炳炎與吳景略兩先生面授指法。曾任新亞琴社社長,新亞琴社與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民族音樂系古琴導師。先後講授琴學於加拿大溫哥華學校局、香港志蓮淨苑夜書院與新亞研究所。主編《琴學叢刊》,已出版古今琴書琴譜七種。以恢復並推廣古琴絲絃傳統為己任,致力研製「太古琴絃」,以延續「回回堂琴絃」與「今虞琴絃」以來之傳統琴絃文化。
館 舍:台灣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古蹟開放參觀:11:00-17:00
茶館服務:11:00-21:30
供 餐:11:30-14:00 17:30-20:00
聯絡我們 交通位置
Copyright @ 2019 紫藤廬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