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光X片羽--吳偉丞空間陶】 2020/12/19-2021/1/17 知名陶藝家吳偉丞,將於12月19日~2021年1月17日於紫藤廬舉行個展《凝光x片羽—吳偉丞空間陶》,有別於傳統茶器的展演,結合了空間概念的茶席裝置創作。 吳偉丞從事於陶藝創作至今20年,個人風格跳脫傳統框架,作品線條簡約,用色冷峻略帶孤傲的氣質,在形塑器物之間,保留素材天然的本質,細膩觸覺卻堆疊上拙趣線條。吳偉丞創作材料更以運用建築材料、水泥、鐵件而獨樹一幟,建構出以點線面為基礎的具體和抽象幾何空間,轉變成裝置場域,以「陶」做為空間繪畫材料,清水模板做為基底,在理性的建構與詩性的想像中擷取片羽詩句,開啟與光的對話。 吳偉丞創作理念源自建築與陶器的哲思,「建築與陶器其實有許多的共同性,皆是用泥料經由建構與鋪設的過程,砌造出的容載體;兩者蘊藏著相同的哲理,為有用心感受建材、泥料本身的紋理與質感,才能透過自己的技藝,給予它們最適合的面貌。」 當器物不只是桌上美學,而是建構一個「人,詩意的棲居」。吳偉丞的作品讓人返回對家屋的想像,對生活美的追求,回歸現象和空間的本質。「凝光」聚焦了人、空間和材料的特殊性,透過「凝光」拉開了時間和溫度、空間的想像,重新去定義「茶席空間」與「器物」之間的新關係。
展期:2020年12月19日(六)-2021年1月17日(日) 時間:12:00-19:00 開幕:2020年12月19日(六)14:00
63854 【凝光X片羽--吳偉丞空間陶】 2020-12-16 16:01:58 紫藤商城 紫藤藝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 2020 MsgArticle ---
ZC49272
ZC611347,ZC49272,ZC863361
1
1
總覽
0
219
【不在繁華色相中】- 吳士偉水墨個展 2020/10/24-12/13 睽違四年,知名水墨畫家吳士偉以41幅水墨新作,將於2020年深秋歲末與紫藤廬再度合作重續前緣。 這場在紫藤廬名為《不在繁華色相中--吳士偉水墨個展》的展覽,在此次41件展品中形式多樣豐美,包括大尺寸的四聯屏、掛軸、扇面、雙面彩繪、畫框小品等,在賦色與裝裱上更是創新的示範之作。 作品以精緻的筆觸、細謹的烘染、雅艷的敷彩;營造出萬物皆入畫的至美情境,在抑揚頓挫的勾勒點畫和華彩多姿的色墨交融中,可見其傳承文人清雅質樸的精神內涵與生動流暢的筆情墨趣,傳達出水墨繪畫融合出當代的內斂新味,富有「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的哲思冥想。 年過60,一甲子的生命淬鍊對吳士偉而言,是一場生活經驗投入藝術水墨創作的轉換,如今吳士偉的畫作更回歸樸質純粹且收放自如,其創作的美學人文精神風貌,和紫藤廬深厚的文化內涵精神,兩者相得益彰,一切都是如此貼近「自然」。 與其說是賞畫,不如說是進入了畫家吳士偉營造的園林山水中,進行一場《不在繁華色相中》視覺的詩性漫遊,賞心悅目,於紫藤廬。 After a four-year hiatus, renowned ink painter Wu Shih-Wei marks his long-awaited return to the arts scene with an exhibition of his forty-one new works at Wistaria Tea House, continuing a longstanding friendship between the artist and Wistaria. Sight Beyond Sight: Ink Paintings by Wu Shih-Wei will display a variety of works related to the ink painting genre, including immense four-piece screens, scroll paintings, fans, two-sided paintings, and miniature paintings, whose creative juxtaposition of paint and frame will doubtlessly delight the sight. Wu’s meticulous strokes, masterful use of ink, and elegant colour palette express an astonishing harmony of content and form, of an enchanting and detailed world of natural beauty. An ethos of elegance and vivacity permeate Wu’s art, a sentiment reinforced by the artist’s fluid and lively strokes. They also encapsulate the philosophy of harmony among myriad beings across myriad temporalities – universal harmony. At over sixty years of age, Wu considers this exhibition to be a turning point in his ink painting journey: it marks a return to a more naturalistic aesthetics, to a purer pursuit of nature and simplicity. It is also a celebration of the artist’s extensive friendship with Wistaria, with whom he feels an artistic and cultural affinity. The decision to hold this exhibition at Wistaria, then, feels quite natural. Come, and enjoy Sight Beyond Sight at Wistaria, among the harmonious poetry of Wu’s elegant flora.
展期:2020年10月24日(六)-2020年12月13日(日) 時間:11:00-19:00 開幕:2020年10月24日(六) 14:00
63835 【不在繁華色相中】- 吳士偉水墨個展 2020-11-25 15:46:09 紫藤商城 紫藤藝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 2020 MsgArticle 藝文展演
ZC49272
ZC611347,ZC49272,ZC863361
2
0
藝文展演
0
186
【山脈 - 我們的母親】- 李銘盛70個展 2020/8/29 - 9/27 清晨的山林山脈,沉靜的深綠色 陽光升起,山色轉為翠綠 落日後的山脈,是深黑的 有霧的清晨,山脈披著白紗,是淡淡的綠 下雪後的山脈,那寧靜的潔白,截然不同 只有愛山的人,才能感知山林山脈中,蘊藏著多麼多的⋯⋯⋯ 感受得到山的多種表情和內在,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樣貌和色調 人類在山林山脈中,取得資源,並獲得精神上的慰藉,山林山脈對我們而言,是母親,也是原鄉 多彩鮮艷多變的山林山脈,是藝術家殷切追尋的夢想家鄉 也提醒我們,應好好珍惜孕育我們的母親一山脈 李銘盛 Mountains at dawn, tranquil in their deep green hues At sunrise, they turn emerald green After sunset, the mountains are black Foggy mornings, the mountains wear delicate green veils After snowfall, the mountains are calm and white, markedly different Only those who truly love mountains can feel their pulse, and the plenitude they contain… Sense the mountains' myriad emotions and qualities, appreciate their diverse hues and appearances Humans gather resources from mountains, as well as spiritual consolation – mountains are our mothers and our homes The mountains' kaleidoscopic manifestations enrich the artist’s imagination of home They remind us to cherish our mothers – our mountains. Lee Ming-Sheng Trans.: Lo-Ching Chow
展期:2020年8月29日(六)-2020年9月27日(日) 時間:12:00-18:00 開幕:2020年8月1日(六) 14:00
63761 【山脈 - 我們的母親】- 李銘盛70個展 2020-08-28 11:54:08 紫藤商城 紫藤藝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 2020 MsgArticle 藝文展演
ZC49272
ZC611347,ZC49272,ZC863361
3
1
藝文展演
0
288
【時光。歲月】- 李銘盛之當代藝術家肖像計劃 2020/8/1-8/23 《歲月。時光》是知名藝術家李銘盛將於紫藤廬展出的藝術計劃,記錄了106位當代「工作中」的藝術家群像,歷時4年,透過行為轉入檔案,將一張張照片編輯成一部「微縮影片」。藝術家的日常透過投影機,以光來串連,連成一個「時光」,它不再只是攝影當下片段的擷取,轉身為一個時代大敘事背後的縮影,藉由這些圖譜,窺探出此時的創作形式和材料,當下臺灣的藝術面貌、理念、想法和精神,重建構出屬於我們的在地藝術史。 如同套上一個邊界,圈成了一個瞳孔,一個主觀的藝術家之眼,它描述一個時代區間的藝術面向,正在發生,也同時在前進之中。「光」在這裡,結合時間反推回生命,展現瞬間的真實存在,穿透浮生。 此次展出結合了實體版《藝術接力》,邀請多位知名藝術家參與展出。第二檔李銘盛70個展《山脈-我們的母親》,讓李銘盛的藝術家之眼,當代藝術家之眼與觀眾之眼,互為觀看對話。 一個以李銘盛自身做為邊界,所發展的當代藝術面貌,將在紫藤廬的空間裡「光合一」。 Time and Timelessness is an artistic project by renowned artist Lee Ming-sheng. Consisting of numerous photographs portraying 106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rtists “at work,” the project is the culmination of four years of dedicated and meticulous artistic documentation. Utilizing photography and microfilm technologies, the artists’ acts and actions are captured on photographic film and subsequently converted into microfilm. By projecting the artists’ daily acts and actions onto the screen through the medium of light, the project evokes a sense of time inherent in the artistic process: each microfilm transcends its status as a mere snapshot in time, becoming a microcosm of an artistic era. Each microfilm not only captures the material and mechanical considerations of the artistic process, but also conveys the aesthetic zeitgeist of the time: its philosophy, vision, style, and spirit. In a sense, Lee’s exhibition reconfigures, re-contextualizes, and represents a history of Taiwanese art that locates and localizes itself in human beings – in us. Despite being circumscribed by the physical limitations of one’s vision, like a pupil encircled by the iris of one’s eye, the artist’s gaze nevertheless projects a transcendent vision of the artistic environment of the times. This perspective, interweaving the phenomena of light and time, highlights the fluidity of art: of art in the act, of creation in action. The art is both happening in the now as well as advancing along the horizon of time. This scrutiny of the visual and the temporal points to the “present” present in the notion of “representation”: to the presence of life intertwined with the motion of time. It affirms the meaningful reality of the present, thereby rejecting the nihilistic dismissal of the present as superficial transience. Time and Timelessness will be the first of an “artistic relay” of solo exhibitions held at Wistaria in 2020. It will be followed by Lee Min-Sheng’s 70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 Mountains of Maternity, which in turn will precede a series of two-week solo exhibitions by artists portrayed in Time and Timelessness. The works, situated in Wistaria’s exhibition space and tea rooms, invite viewers to engage in visual dialogue with the artists. What kind of vision will the encounter of the gazes project? What new projects will the interaction inspire? What will this project, one bounded by physical and temporal boundaries of the Lee’s human existence, and yet capturing his contemporaries’ artistic zeitgeist, bring to light at Wistaria?
展期:2020年8月1日(六)-2020年8月23日(四) 時間:11:30-18:00 開幕:2020年8月1日(六) 14:00
《歲月。時光》是知名藝術家李銘盛將於紫藤廬展出的藝術計劃,記錄了106位當代「工作中」的藝術家群像,歷時4年,透過行為轉入檔案,將一張張照片編輯成一部「微縮影片」。藝術家的日常透過投影機,以光來串連,連成一個「時光」,它不再只是攝影當下片段的擷取,轉身為一個時代大敘事背後的縮影,藉由這些圖譜,窺探出此時的創作形式和材料,當下臺灣的藝術面貌、理念、想法和精神,重建構出屬於我們的在地藝術史。 如同套上一個邊界,圈成了一個瞳孔,一個主觀的藝術家之眼,它描述一個時代區間的藝術面向,正在發生,也同時在前進之中。「光」在這裡,結合時間反推回生命,展現瞬間的真實存在,穿透浮生。 此次展出結合了實體版《藝術接力》,邀請多位知名藝術家參與展出。第二檔李銘盛70個展《山脈-我們的母親》,讓李銘盛的藝術家之眼,當代藝術家之眼與觀眾之眼,互為觀看對話。 一個以李銘盛自身做為邊界,所發展的當代藝術面貌,將在紫藤廬的空間裡「光合一」。 Time and Timelessness is an artistic project by renowned artist Lee Ming-sheng. Consisting of numerous photographs portraying 106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rtists “at work,” the project is the culmination of four years of dedicated and meticulous artistic documentation. Utilizing photography and microfilm technologies, the artists’ acts and actions are captured on photographic film and subsequently converted into microfilm. By projecting the artists’ daily acts and actions onto the screen through the medium of light, the project evokes a sense of time inherent in the artistic process: each microfilm transcends its status as a mere snapshot in time, becoming a microcosm of an artistic era. Each microfilm not only captures the material and mechanical considerations of the artistic process, but also conveys the aesthetic zeitgeist of the time: its philosophy, vision, style, and spirit. In a sense, Lee’s exhibition reconfigures, re-contextualizes, and represents a history of Taiwanese art that locates and localizes itself in human beings – in us. Despite being circumscribed by the physical limitations of one’s vision, like a pupil encircled by the iris of one’s eye, the artist’s gaze nevertheless projects a transcendent vision of the artistic environment of the times. This perspective, interweaving the phenomena of light and time, highlights the fluidity of art: of art in the act, of creation in action. The art is both happening in the now as well as advancing along the horizon of time. This scrutiny of the visual and the temporal points to the “present” present in the notion of “representation”: to the presence of life intertwined with the motion of time. It affirms the meaningful reality of the present, thereby rejecting the nihilistic dismissal of the present as superficial transience. Time and Timelessness will be the first of an “artistic relay” of solo exhibitions held at Wistaria in 2020. It will be followed by Lee Min-Sheng’s 70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 Mountains of Maternity, which in turn will precede a series of two-week solo exhibitions by artists portrayed in Time and Timelessness. The works, situated in Wistaria’s exhibition space and tea rooms, invite viewers to engage in visual dialogue with the artists. What kind of vision will the encounter of the gazes project? What new projects will the interaction inspire? What will this project, one bounded by physical and temporal boundaries of the Lee’s human existence, and yet capturing his contemporaries’ artistic zeitgeist, bring to light at Wistaria?
63721 【時光。歲月】- 李銘盛之當代藝術家肖像計劃 2020-07-22 17:10:44 紫藤商城 紫藤藝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 2020 MsgArticle 藝文展演
ZC49272
ZC611347,ZC49272,ZC863361
4
0
藝文展演
0
337
紫藤廬特邀日本新潟無形文化財「玉川堂」首度來台展覽。以「鎚起銅器」聞名全球的玉川堂,1816年創業,傳承了七代,兩百多年的歷史,沿襲了日本職人的極致匠藝,將在紫藤廬響起鏗鏘的跫音,兩地文化財的第一次攜手合作,向古老的優美傳統謙卑致敬。
【鎚目照神】 ─ 玉川堂手作金工展 2020/2/8-3/22
展期:2020年2月8日(六)-2020年3月22日(日) 時間:12:00-18:00(周一休展)
開春2月,紫藤廬特邀日本新潟無形文化財「玉川堂」首度來台展覽。1816年創業的玉川堂傳承了七代,兩百多年的歷史,沿襲了日本職人的極致匠藝,以「鎚起銅器」聞名全球。「鎚起」是將平面銅板敲打成立體銅器的過程,銅器的製作從銅片裁剪、退火、敲打、雕金到著色,需經歷十九道工序,製作所需的工具多達上百種,這些工具同樣出自匠人之手代代相傳,從製作到成品,無一不是對傳承技藝的慎重與敬愛。從「一枚銅板」敲打製造出各種銅器器物,有別於在地產業發展的器具,特別著重於各種裝飾、設計及銅色的研發,為了要參加1873年萬國博覧會的展示品行列,引入當時在刀柄上設計的「雕金」技巧。1904年美國聖路易斯博覽會上,玉川堂的產品受到「銀獎」的肯定。1980年玉川堂被日本文化廳指定為「應需記錄無形文化財」。 此次於紫藤廬的展出,玉川堂對其自身200年品牌價值定位在「傳承」,同時,也務求順應時代,不斷變化。經由器物焠煉的製造過程,才能瞭解器物之得來不易,加以珍惜,也透過人與物的相處,將情感注入日常熟悉的器物,正是玉川堂「銅器存在的溫度」。展覽將展出玉川堂的茶器、咖啡器具、人間國寶玉川宣夫的作品、「女性職人」所開發的小巧花器。為了增加參觀民眾對銅器製作的了解,也同時展出部份「手工具」和各種「銅色片」和「口打出」樣本。 此時,玉川堂這些匠師鏗鏘的跫音已於紫藤廬古蹟裡響起,兩地文化財的第一次攜手合作,向古老的優美傳統謙卑致敬,也期待兩地傳統工藝的深入交流。
63385 【鎚目照神】 ─ 玉川堂手作金工展 2020-01-29 11:38:28 紫藤商城 紫藤藝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 2020 MsgArticle ---
ZC49272
ZC611347,ZC49272,ZC863361
5
1
總覽
0
1809
庚子年,我們迎接蛻變而重生,盡情地在繽紛的山水世界裡遊歡,找到每個人心有所屬的快樂密碼。《遊歡。山水誌》帶我們進入另一個奇異的重構山水,戲遊園林假山 ……
【遊歡。山水誌】─ 吳熙吉&葉怡利雙個展 2020/1/9-2/2
展期:2020年1月9日(四)-2020年2月2日(日) 時間:12:00-18:00 開幕:2020年01月18日(六) 18:00
庚子年我們迎接蛻變而重生, 盡情地在繽紛的山水世界裡遊歡, 找到每個人心有所屬的快樂密碼…… 春遊於紫藤廬,一場當代視域的山水園林,透過二位藝術家記憶堆疊與景物的再詮釋,再現一個新的線條與物件的共存。 吳熙吉透過繪畫顏料以線條性的層層積疊,看似骨架形塑所建構的島嶼山水,內省自覺轉化為外在景觀,進行抽象的禪意秘境探索;葉怡利以園林擺件形式,趣味的日常物件加入泡泡式陶瓷雕塑,讓時間凝結於虛幻的古今漫遊。 二個風格迥異的藝術家,共構一場開春漫遊,戲遊園林假山,趣味地揉合景與物、繪畫與雕塑、人與空間,對自我身體的召喚,徜徉虛幻的美好時光,並邀請觀者共賞同遊。
63362 【遊歡。山水誌】─ 吳熙吉&葉怡利雙個展 2019-12-27 18:08:31 紫藤商城 紫藤藝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 2020 MsgArticle ---
ZC49272
ZC611347,ZC49272,ZC863361
6
0
總覽
0
983
【象外。無垠】 — 吳晟誌陶藝創作展 2019/11/23-2020//01/05 展覽時間: 2019年11月23日(六)-2020年1月5日(日) 開幕: 2019年11月23日(六) 14:00-18:00 展覽開放時間:12:00-18:00(週一休展)
漫遊於傳統和當代間——吳晟誌陶藝創作展 文│展覽組 當一個「物件」以新的形式介入於傳統媒材,不禁令人歸零後重新思考,這個「物件」在這樣的空間、時間,拋向於觀者的訊息是什麼? 吳晟誌的黃金鐵陶系列,多年前於兩岸之間一度蔚為風尚,形似日本江戶時期的鑄鐵燒水壺,卻有陶器原有的溫潤手感,簡約的造形線條,裝飾寫實的圖紋貼花,釉色帶著銅斑斕色彩,瞬間進入時空和材質的錯置。 進入吳晟誌的作品時,第一感受是與茶空間的對話氛圍,可是這樣的絮語,很快地把我拉向另一個多重二元對立的思維之中,在美學的意識裡重新對焦。作品中夾藏了太多探索與實驗並進的寶貴實踐痕跡,此時才驚覺,一直以來倍受讚譽的陶藝界神童口碑,著實是實至名歸。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非強,來之無窮。 道可受兮,不可傳;其小無內兮,其大無垠。 此次展題《象外˙無垠》吳晟誌陶藝創作展,遊走在傳統與當代之間,造形力求著立於傳統並突破於傳統;而媒材的質量轉換,不僅挑動視覺和觸覺的衝突感,更是有趣地啟動味覺和溫度其間微妙的變化。在電窯裡企圖製造柴燒質感,在陶與釉之間企圖做出鐵和鏽質地,甚至時間的錯置,巧妙地異材質並置,總是拿捏的恰到好處。超越於表象之外的美學的意識裡,藝術家挑戰的維度大於我們所觀看到,落實在細微處,並推向一個更開闊的想像。 作品時空錯落彷彿來自遠古,看似古樸拙趣兼具巧思,內在卻是新穎和反骨,外表冷洌內裡傳達著創作者細膩的溫度。這樣年輕的吳晟誌,16歲製陶至今已超過20年,吳晟誌傳承了同是陶藝家父親吳政憲的手作氛圍,他的作品成熟度不止超越於他的年齡,言談中他的思維及視角更是超齡,以品牌的概念來經營自身,追求著自己獨創性與可辨識度,他期許著當人們口說中的「陶藝家吳晟誌」而非「陶藝家吳政憲的兒子」。 從早期研究材料、土和釉,突破技巧層面後的寫實瓜壺,吳晟誌承襲了父親陶作的研究心血和熱情,走向以整體思考的作品造形、功能及使用反覆推演,傳統與當代互為辨證下,在異質視覺的介入,在鐵與陶之間,加入溫度的探討,再切回生活裡的茶文化,置入意義後,再現物件與人的關係。這樣的吳晟誌,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在傳統和當代邊際中漫遊。 而他正以台灣土和釉,加上熾熱的溫度,書寫著屬於「陶藝家吳晟誌」的創作歷史,藉由手的溫度,傳遞了一份對土地和傳承的濃厚情感,在紫藤廬這樣同俱歷史文化傳承的空間裡,一同攜手走向無垠。
63299 【象外。無垠】 — 吳晟誌陶藝創作展 2019-10-18 17:20:49 紫藤商城 紫藤藝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 2019 MsgArticle ---
ZC49272
ZC611347,ZC49272,ZC463057
7
1
總覽
0
2789
2019/10/12-11/17 開幕:2019年10月13日(日) 14:00-18:00 開幕座談會《五位裝裱修復師叩問傳統美學流變》 2019年10月13日,15:00-17:00,紫藤廬花廳 展覽開放時間:12:00-18:00(週一休展)
裝裱修復師岑德麟、徐健國、李秀香、史若雲(Camille SCHMITT)、吳挺瑋五人聯展,首度同台呈現跨世代傳承,為當代書畫家展現裝池新風貌。
中國一千多年前即出現的卷軸、冊頁、手卷等裝裱格式,能使畫心與空氣、光線隔離,有效保護藝術作品,且便利攜帶、懸掛、收藏,具實用性並沿用至今。 由於當代書畫汲取西方元素,在構圖與色彩上向西方美學靠攏,迴異於傳統;又考量現今的居家空間,家具和光源等整體色調都與傳統不同,裝裱藝師處理當代作品,需尋求與時下氛圍相應的裝潢形式,思索如何為立軸注入新色彩,增添新元素,為立軸注入活潑新生命。 報名2019年10月13日,15:00-17:00開幕座談會 請點此http://bit.ly/意於言裱-開幕座談會
63263 詳細內容 2019-09-06 12:03:23 紫藤商城 紫藤藝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 2019 MsgArticle ---
ZC49272
ZC611347,ZC49272,ZC463057
8
0
總覽
0
4150
2019/4/20-5/25 開幕:2019年4月20日(六) 14:00
時間:12:00-18:00 (週一休展)
東海岸的空氣,風吹拂肌膚的感覺,眼睛裡海的顏色和海浪的浮動,郭娟秋透過畫筆,表達她身處其間的覺受
秋藏計畫今年邁入第十年,郭娟秋滿心感謝,秋藏5展出16幅油畫和自東海岸攜回的素描,呈現她自我實踐的自由暢快,和識與不識的贊助者分享因畫作連結的情誼
海岸行跡 --- 2019 <秋藏5>
2017的秋天,我到台東海岸的八嗡嗡暫居兩個月,此次的畫作也大多源自於那次東海岸行旅帶回的底稿所成。
那時11月的東海岸已消去了炎熱但還暖著,小屋靠海邊,只要醒著就聽到滾滾不絕的海浪聲,遠遠近近時而輕聲時而轟隆,這不絕於耳的接近低頻的音聲,讓身體的頻率融入了浪濤的律動,產生如深層按摩般讓人身與心都逐漸鬆然平靜。
屋後海岸山脈綿延蔥綠著,山風與海風的對流讓空氣不滯留溼氣,溫度是舒服的。空氣清新乾淨所以光透清晰,山的顏色海的顏色遍佈一種色澤,這是自然的本色, 這樣的空氣色澤對人有一種沁潤洗滌,不強不弱自自冉冉。每日倘佯在山海懷抱,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鼻子聞的,全然融入身體感知,風的線條拂過肌膚,真切感到喜悅,幸福感油然而生。
在卑南族的聖山都蘭山上,看見浩蕩無邊的太平洋油然而生感動,想起胡德夫寫〈太平洋的風〉歌詞裏「婆娑無邊的太平洋」,「婆娑」這兩字形容的真好,面對前方遼闊的大洋悠緩浮動婆娑如舞,彷彿有靈,心想都蘭山成為聖山必定也與族人登高所見海洋的呼喚有關吧!
全然在自然裡的經驗是可貴的,身心在自然中全然舒緩放鬆,靈魂得到完全的解放,那份療癒的能量很強大,自然是人心靈更久遠的原鄉,在原鄉裡心靈得到膚慰,在這樣的連結裏創作自然流露,線條流瀉鬆然暢快,完全的滿足。身體接受著心感受著,不同空間不同場域,這些經驗與體驗,點點滴滴都匯聚成創作的原點與出發。
想來也有意思,單純喜愛抒發所感創作著,畫著做著走成一條人生的路,一切都順乎自然而然。但生命的命題似乎很大,生存的必然所需也一直存在,但啊,又何妨只單純在當下筆色線條行進交疊的這一刻,在安靜中真切接收這份觸動感動讓筆觸帶出或輕或重或緩或急的圖畫呈現,於我這是生命很大的禮物與體驗,所有萬物都在靜默中展現它的演化,做為人的我(們)也如此在細微的體驗中感受著,人能體驗到的永遠都只在現前當下這一刻。
另一方面,創作作為心上靈性最柔軟的脈動,需在極大的獨自與自由中進行,也需在生活日常中落實相偕而行,”邊緣即中心”就創作而言地確是,但人也非獨自活在這世上,還有家庭親人朋友社會群體關係,裡面有許多現實狀態需要去關照,或說人生就是一趟自他的修持之旅吧!
巨大在微觀中,在體驗中漸生領悟,領悟了去行動,在行動中消融轉化成新的能量,創作成了微小個人生命的紀錄與探索,乃至可以分享得到支持,是殊勝福份,很感恩,衷心合十!
─郭娟秋
63053 詳細內容 2019-04-11 11:27:00 紫藤商城 紫藤藝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 2019 MsgArticle ---
ZC49272
ZC611347,ZC49272,ZC463057
9
1
總覽
0
1622
特邀展出 謝嘉亨陶藝創作 國際陶藝大師李見深的陶作,具備了傳統工藝的精湛、高度的繪畫性與藝術價值以及精準的純粹度,同時運用極為當代的手法,如重疊、挪用或拼貼,壓縮了中國文化的空間感與時間性,以陶藝提升文化的層次與主體性。
【摶土寸心】李見深陶紙筆藝展 2019/3/2-4/6
展期:2019年3月2日(六)-2019年4月6日(日) 時間:12:00-18:00 (週一休展) 開幕:2019年3月2日(六)
中國當代陶藝大師李見深受訪曾說: 「中國陶瓷文化裡,器是很重要的代表。但我們今天看不到很多人研究器、在做器。 做碗、做杯、做壺,看起來很平常,但它能承載你對日常生活這樣近距離的關注和關愛。」 他強調自己總是騰出時間做形而下的器。首次在台灣開展,選在紫藤廬,柴燒手法嘗試陶瓷新概念,作品展現自然率性的閒適風格。 李見深在景德鎮受紮實的訓練後,到美國接受西方高等教育洗禮,學貫陶瓷、繪畫、影像、雕塑、建築和設計等不同領域。 曾在北京故宮舉辦個展,作品獲英國V&A等知名博物館收藏。 他創建三寶陶藝村,打造出「陶」花源世外園地,在普通器具背後表達藝術生活化的觀念,20年來成為國際陶藝創作者的交流平台。
【摶土寸心】李見深陶紙筆藝展 / 特邀展出 謝嘉亨陶藝創作 展期自2019年3月2日(六)-4月6日(日),歡迎大家蒞臨紫藤廬花廳,與兩位陶藝大家共享美好時光!
63001 【摶土寸心】李見深陶紙筆藝展 2019-02-21 15:27:22 黃志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MsgArticle ---
ZC49272
ZC49272
10
0
總覽
0
1709
《天.地.藏.無》系列透過細膩多層次的特殊技巧,揉合了古典和現代的氣質,攝影家不單以靈魂詮釋這個世界,也以詩意重塑攝影的風格:從懷舊的美的耽溺,發出對這絕美的萬物的讚嘆,以及隱於其中的生命的探求。
【天.地.藏.無】簡永彬的另類顯影III 2018/12/22-2019/2/24
展期:2018年12月22日(六)-2019年2月24日(日) 時間:12:00-18:00 (週一休展)
-
開幕:2018年12月22日(六) 下午2:00
藝術家導覽日:2019年1月6日(日) 14:00-15:00
另類顯影工作坊:2019年1月12日(六) ,下午1:00-4:00點 (預約報名點此)
不追求特定的形式主題、不過度使用抽象、剝離式的哲學語彙去建構作品的簡永彬,回歸到古典攝影工藝探究的路徑,讓創作回歸更原質的純樸,用手工轉染與反覆塗刷的歷程,將人與自然、科技的溫度,透過鏡像的語彙編織,拍攝當下埸景的人、事、物,地。看見風景中屬於人的況味、小橋流水、巷弄路景,都是大環境與人們共存的關係投射,天地間蘊藏的無限可能,與無盡藏的生命故事。
【天.地.藏.無】簡永彬的另類顯影 III 2018年12月22日(六)-2019年2月24日(日),歡迎大家蒞臨紫藤廬花廳,共享藝術家簡永彬創作於天地間,無盡藏的視覺饗宴!
62880 【天.地.藏.無】簡永彬的另類顯影III 2018-12-02 16:17:00 黃志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MsgArticle ---
ZC49272
ZC49272
11
1
總覽
0
4551
兩個西方靈魂,因為喝茶愛茶,捏塑出一件件他們關於東方的凝視。 Souls from afar: two tea lovers, two potters presenting their vision of the East.
【朝向東方的凝視】安德烈&戴伯洲 陶作展 2018/11/10-12/16
展期:2018年11月10日(六)-2018年12月16日(日) 時間:12:00-18:00 (週一休展)
-
開幕:2018年11月11日(日) ,下午2點
關於安德烈(Andrzej Bero) 波蘭著名陶藝家,多次參加國際陶展,屢獲殊榮。曾在波蘭最悠久的陶藝協會KERAMOS擔任領導職位。作品簡練,樣貌多元,呈現西方語彙下,獨具的東方婉約典雅又富禪意的個人風格。身為一位愛茶人,他的作品在出水斷水,觸感唇感等細節處理上特別到位,因此在西方愛茶人圈中炙手可熱。作陶三十多年來,近年來已專注在茶器物的創作。 Andrzej Bero Andrzej Bero is a renowned Polish potter who has been making pottery for nearly thirty years. Working primarily with an electric kiln, but also with a raku gas kiln and wood-fired kilns, Bero channels his passion for tea into his elegant creations. His work has received critical acclaim in Asia,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gracing the homes of many private collectors. Once the co-leader of the KERAMOS Association, one of Poland’s oldest pottery groups, Bero now dedicates most of his time and energy to creating exquisite tea wares for the growing community of tea lovers around the world. 關於戴伯洲(Emilio del Pozo) 一個學中醫的美國人,愛上台灣,愛上茶,中年轉行做陶,幾年光景,突飛猛進。他熱愛大自然,擅於運用台灣本土的土礦、木頭甚至四處搜集來的灰,融入他的創作之中。作品呈現陽光燦爛般的熱情和繽紛多彩,也呈現他融合台灣茶器的細膩和日本茶器質樸侘寂風格的企圖。 Emilio del Pozo Emilio del Pozo is an American potter who has adopted Taiwan as both his home and source of artistic inspiration. Originally a practition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l Pozo’s artistic awakening arose from his passion for tea. Naturally, his work expresses his love for the culture, people, and landscapes of Taiwan. He uses local materials like wood, unrefined clay, and wood ash to create pieces inspired by the aesthetics of ancient Chinese and Japanese ceramics. As a passionate tea drinker for twenty years, del Pozo now focuses on creating tea wares for the budding community of tea aficionados around the world.
【朝向東方的凝視】安德烈&戴伯洲 陶作展 Journey to the East: Bero and del Pozo Pottery Exhibition 展期自2018年11月10日(六)-12月16日(日),歡迎大家蒞臨紫藤廬花廳,與兩位凝視東方的靈魂陶藝家共度美好時光!
62743 【朝向東方的凝視】安德烈&戴伯洲 陶作展 2018-10-25 11:34:20 黃志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紫藤藝文 MsgArticle ---
ZC49272
ZC49272,ZC611347
12
0
總覽
0
2224
「我因喝茶而刻竹,因刻竹而愛竹,更因愛竹而種竹。」 愛茶愛竹的翁明川,融合古典與現代的美學精神,以極簡樸拙的造型符號,呈現飽滿內斂的風華,賦予茶席裡的賞茶則意象鮮明的「領航者」地位。
【白雲初晴.竹里飄香】翁明川竹雕茶器創作展 2018/10/6-11/4
展期:2018年10月6日(六)-2018年11月4日(日) 時間:12:00-18:00 (週一休展) - 開幕茶會 2018年10月6日(六) 14:30 【賞茶則】講座 2018年10月7日(日) 14:30-16:00 講者:翁明川 【竹雕之美】茶席講座 (因人數未足 活動取消) 2018年10月14日(日) 14:30-16:00 講者:翁明川
「我因喝茶而刻竹,因刻竹而愛竹,更因愛竹而種竹。」 三十餘年悠遊於茶香與竹趣的創作生涯,愛茶愛竹的翁明川,融合了古典與現代的美學精神,以極簡樸拙的造型與意象,呈現了竹材溫潤飽滿的內斂風華;亦莊亦諧的浪漫情懷和幽默巧思,更賦予了茶席文化中的竹雕茶器,尤其是茶席裡的賞茶則,一個美感獨具而耳目一新的「領航者」地位。 《秦磚漢瓦》、《幽人雅士》、《山海關》等膾炙人口的磅礴大作,大膽地融入了中國建築和明式家具的美學語彙,小意象見其大格局。睽違多年後的個展,除了呈現歷年來的代表作品,還有藝術家跨域合作,以銀和竹兩種材質相互襯托,不斷挑戰自我的最新作品。
【白雲初晴.竹里飄香】翁明川竹雕茶器創作展 展期自2018年10月6日(六)-11月4日(日),歡迎大家蒞臨紫藤廬花廳,與我們共同賞茶則!
62689 【白雲初晴.竹里飄香】翁明川竹雕茶器創作展 2018-09-18 16:34:03 黃志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舊 MsgArticle ---
ZC49272
ZC49272
13
1
總覽
0
3130
「畫是內在深藏的影子,無所藏匿,隨刻變現」 繪畫之始是生命的湧動,秦宗慧的作品著意於大自然力量的運行和內在力量的解放,將形象與色彩解構為抽象的語彙,趨向意識內在的探索與觀照自心,秦宗慧的繪畫宛如行者,於抽象筆觸中展現個體之於大千世界的逐步追尋。
【遙光流淌】秦宗慧繪畫個展 2018/09/01-09/30
展期:2018年9月1日(六)-2018年9月30日(日) 時間:12:00-18:00 (週一休展) - 開幕:2018年9月1日(六) 14:00
「畫是內在深藏的影子,無所藏匿,隨刻變現。」 繪畫之始是生命的湧動,秦宗慧的油畫著意於大自然力量的運行和內在力量的解放。作品趨向意識內在的探索與觀照自心,畫的點、線、面、色彩、結構皆成立於心,形象色彩逐漸解構為抽象的語彙。 作品中大量使用湛藍的抽象元素,乍看似海,形體卻肖山,以眼觀之、以身體之,秦宗慧的繪畫宛如行者,於自身靈性中悟道自然,在抽象筆觸中展現個體之於大千世界的逐步追尋。 -另,本次檔期推出之特別計畫 【藏光計畫】—藝術的小額認養 秦宗慧的展覽命名《遙光流淌》,取其作品中流動著生命的光之意涵,藝術家透過對自然的關切和生命的真樸,寫意於作品之上,秦宗慧的創作是其生命長河中永恆之光的流淌。 囿於環境條件,藝術創作往往難以支持生計。故本次展覽有一檔特別的藝術計畫—【藏光計畫】,是一個用小額支持藝術理念的計畫,透過不同機制的轉換,讓藝術不再高高在上,也讓平民藏家有機會參與藝術創作的養成過程。 【藏光計畫】的命名,意指藝術追尋所象徵的光,亦指每個藏畫友都是一顆光的粒子,與藝術家共逐理念的光亮。◎執行方式: 1. 執行期間:2019年1月- 2020年12月(共24個月) 2. 計畫參與者將與藝術家進行一次會面,讓彼此的生命歷程交疊,藏家的參與也將成為藝術創作中重要的過程。 3. 期滿後,藝術家將會舉辦藏畫友之展或邀請藏畫友至藝術家工作室選取作品。 4. 依據藏畫友希望收藏的作品尺寸,共有兩種方案提供選擇:〔24F〕 徵求上限為10人 一個月支付藝術家新臺幣3,000元整 ,為期24個月,期滿將得到藝術家一幅24號的油畫作品。〔6F〕 徵求上限為6人 一個月支付藝術家新臺幣750元整 ,為期24個月,期滿將得到藝術家一幅6號的蠟筆畫作品。
【遙光流淌——秦宗慧繪畫個展】 展期自2018年9月1日(六)-9月30日(日) ,歡迎有興趣的好友們,前來紫藤廬花廳參觀展覽。*若有意參與【藏光計畫】者,歡迎至展場洽詢工作人員,或來電洽詢 02-2322 1722,02-2363 7375。
62637 【遙光流淌】秦宗慧繪畫個展 2018-08-01 17:18:15 黃志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MsgArticle ---
ZC49272
ZC49272
14
0
總覽
0
3224
【茶來來來 茶去去去】《偵茶事務所》正式開張 紫藤廬與臺灣吧攜手打造的《偵茶事務所》茶動畫系列活動 2018年5月正式開跑。
工夫茶、手搖茶、冷泡茶、還有摸摸 磨磨茶? 江洋大盜、珠寶大盜、還有茶葉大盜 植物獵人? 陸羽、朱元璋、茶郊媽祖,都和茶文化有關?
茶,這張最有「味道」的臺灣名片,其中連結的歷史變遷、人情及故事,豐饒有趣;曾經是皇室貴族爭相吟詠的聖品;曾經是文人寺僧酬酢修行的清物;曾經是臺灣出口外銷的大宗,如今是造型多變的街頭巷飲,人手搖一杯,文化情懷稀釋了,故事也成了傳奇。
這些年,茶與咖啡各擅其場,傳統功夫茶與速飲手搖茶也平行變奏,既競爭也交融,帶來了更多元的創意,充滿無限遐想的可能,於是,遐想開始了。
2018年,紫藤廬找上了臺灣吧,用幽默KUSO的語言跟你說說茶……
臺南的「磨磨茶」來紫藤廬快閃,倔強而任性的年輕主人要給你一杯用時光沏的茶。 愛茶怪咖設計的茶攤車,將沿街叫賣獨門配方的冷泡茶。 茶界初代元老和臺灣吧蕭宇辰,親自帶領的茶散步小旅行。
連結 激盪 開創
老房子 老茶館 老而彌新的茶文化
茶,是臺灣最有味道的潛力股名片!
《偵茶事務所》茶動畫首映記者會
紫藤廬和臺灣吧共同製作的《偵茶事務所》茶動畫共有五集,每集五分鐘,片中臺灣吧的靈魂人物黑啤化身為福爾摩斯探員,以幽默逗趣的方式,爬梳了臺灣茶文化的諸多迷思和面向,系列茶動畫將在五、六月的一號和十五號,陸續在紫藤廬、臺灣吧及這次活動合作夥伴的平台串連播放,期待茶文化能普及,並往下扎根,活潑簡短又俏皮的動畫,或許是極佳的方便法門。
時間 | 4. 28 (六) 14:00 地點 | 紫藤廬
茶來茶去系列活動 展茶 -《偵茶事務所》茶動畫播放
你愛上珍珠奶茶的香甜濃郁,我信仰包種茶的清幽淡雅,他等待老普洱的蒼勁渾厚,每個人都能在臺灣找到一杯喜愛的茶,但是,茶何時成為風靡全世界的飲料?茶葉大盜真有其人?抹茶其實並不來自日本?臺灣有所謂的茶道嗎?由紫藤廬與臺灣吧合作的《偵茶事務所》系列茶動畫片,將在紫藤廬花廳播映,現場還有茶攤車、快閃店、找茶地圖、絹庵茶屋等展示,歡迎來參觀。
時間 | 4. 28 (六) - 6. 30 (六) 中午12點至晚上6點 播映 | 每日下午2點、3點、4點,共3場,週一不播映 地點 | 紫藤廬 花廳
磨茶 - 臺南個性小店「磨磨茶」快閃
從臺南巷弄老屋裡蹦出的這間磨磨茶,光是諧音,就令人莞爾一笑。磨磨茶選用臺灣高山綠茶,去梗後用石磨手工磨出具有臺灣味的茶粉,冷沖的茶湯更顯清甜.這一杯以時光慢磨的、有別於日式抹茶的臺灣茶,代表了年輕一代開創新局的創意。
時間 | 4. 28 (六) - 5. 13 (日)下午1點至5點,逢週一休息 地點 | 紫藤廬 花廳
奉茶 - 復刻茶車趴趴走
來呦!復刻奉茶車要出發了!由廖炯昇空間設計工坊和Slide Away 陳益比先生共同設計,曾參與2015米蘭世博會的奉茶車,以及臺南奉茶老闆葉東泰,用木造老窗框拼裝的茶攤車,將隨機在紫藤廬周圍社區繞行,為路人獻上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 (簡稱MOA) 前推廣部主任張博仁研發的Iknowtea俺知茶,天氣逐漸炎熱,你在尋找喝得安心的有機冷泡茶嗎?抽空來趟紫藤廬,或到龍坡里社區附近逛逛,期待和奉茶車驚喜的巧遇吧!
時間 | 4. 28 (六) - 6. 30 (六) 隨機出動 地點 | 紫藤廬周邊社區
說茶 - Wedgwood瓷器與英國下午茶
講到下午茶,就想到英國;想到英式下午茶,就要提到花式精巧、製作精美的英國瓷器。而英國瓷器又以Wedgwood 最為人稱道。瓷器本來是中國獨霸的技術,歐洲是如何「山寨」過去,而又發展出新風格、新技法?這段歷史又如何跟歐洲建立殖民帝國相結合,Wedgwood的故事提供了許多有趣的線索。
說茶講座開放20人報名,費用300元/人,含茶資、茶點。
講者 | 溫洽溢《傳記文學》副社長 時間 | 6. 23 (六)下午2點至4點 地點 | 紫藤廬 紫雲
找茶 - 私房茶地圖分享
茶南茶北茶天茶地說了這麼多,《偵茶事務所》要帶你按圖索驥,出發來去找茶!資深茶人何健生和龔于堯,將帶你走訪有茶館一級戰區之稱的永康街,分享各自喜好的茶空間口袋名單,讓你也能成為專業的永康街觀察家!臺灣吧蕭宇辰則要帶你走回茶業貿易頂盛時期的大稻埕,介紹由茶業興衰串起的歷史場景和人物。
每團開放25人報名,活動時間2小時,含帶路解說及自由參觀時間,費用400元/人。
帶路 | 蕭宇辰 臺灣吧共同創辦人 時間 | 5. 12 (六)、5. 26 (六) 15:00 地點 | 大稻埕區
帶路 | 何健生 資深茶人 永康街觀察家 時間 | 5. 19 (六)、6. 2 (六) 15:00 地點 | 永康街區
帶路 | 龔于堯 資深茶人《太初有茶:與茶對話三十年》作者 時間 | 6. 9 (六)、6. 16 (六) 15:00 地點 | 永康街區
思茶 - 絹庵蠶絲茶屋品茗體驗
你能想像在一座蠶絲茶屋裡喝茶嗎?由京都藝術家伊豆藏明彥和旅美畫家孫采華共同創作的絹庵天地茶屋,以薄如蟬翼的蠶絲,圈攏出通透寂然又寧謐的茶室氛圍,紫藤廬將邀請幾位資深的愛茶人,擔當蠶絲茶屋的一日茶人,邀請愛茶的朋友前來體驗以茶相應相契的心靈境界。
本活動採報名制,每人體驗時間約30分鐘。
時間 | 5、6月每週五和六,下午1點至5點 地點 | 紫藤廬 花廳
串茶 - 偵茶夥伴串聯行動
偵茶行動即將擴大規模!歷時數月時間招兵買馬,我們終於找到20多位偵茶夥伴,自5/15起,在夥伴們的店面或線上平台,你可看到《偵茶事務所》動畫片串聯播映,此外,在「找茶」活動中,帶路人將為您介紹幾位夥伴的獨門茶技。新茶館、老茶行、連鎖茶飲店、複合式茶空間… 下回經過時,不妨都進門瞧瞧,臺灣茶圈的無限創意,保證令你驚豔!
偵茶夥伴 | 人來風、十八卯茶屋、大自在空間、三徑就荒、天養御茶麗水茶苑、北投文物館、虫二茶莊、回留茶館、有記名茶、合興壹玖肆柒、老叢茶圃、老濟安 Healing Herbar、Chiao Tea Salon、e2000、串門子、采采食茶、和合青田、京盛宇、浮光書店、城市草倉、新芳春茶行、壺意堂陶瓷美術館、御林芯茶苑、照起工茶葉茶飲、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臺南奉茶、罐子茶書館 (按筆畫順序排列) 、茶湯會
特別感謝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葉東泰、何健生、龔于堯
主辦 | 紫藤廬
協辦 | 臺灣吧 Taiwan Bar
62087 【茶來來來 茶去去去】《偵茶事務所》正式開張 2018-04-10 17:20:30 黃志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舊 MsgArticle ---
ZC49272
ZC49272
15
1
總覽
0
8437
【伊豆藏の染織傳】Akihiko Izukura:Dyeing and Weaving Chronicle 「尊重、溫柔對待,與自然共生。」伊豆藏以絲織品為紙、染料為筆,紀錄下對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同時也寫下一部自然染織史。
展期∣2018.3.10 (六) — 4.22 (日) 開幕∣2018.3.10 (六) 14:00 多彩蠶絲球手作體驗∣2018.3.11 (日) 13:30、15:30 各一場
自然染織藝術家伊豆藏明彥 (Akihiko Izukura) 來自京都一個世代傳承西陣織工藝的家族,大學畢業後進入家族企業工作,開始踏入染織工藝的世界。1986年,伊豆藏以一件化學染色的掛毯作品,獲得工藝大獎,看著這件作品,他的心底浮現一股疑問與靈感:「人類能夠掌控自然界中所有的色彩嗎?」這一年成為他創作生涯的分水嶺,於是,他以染織工法為語言,開啟一場人類對大自然漫長且謙卑的探問與對談。 多年來,伊豆藏潛心研究古老的紡織結構,他能夠掌握近乎失傳的江戶時代紡織技法,卻不滿足於此,埋頭鑽研更繁複的薄紗紡織與編織技法,他將絲線變成薄如蟬翼的紗,依循歷史超過兩千年的手工染色古法,從自然界中的物質如茜草、柿子、板栗或昆蟲等萃取染料,為薄紗布料染上天然純淨的色澤。天然染色的蠶絲薄紗,成為伊豆藏的經典之作,他以此種布料延伸設計傳統和服、服飾配件,甚至讓絲織品超越產品的定義,轉變成傳達哲理的大型藝術裝置。伊豆藏在研究古代染織法的過程中,實踐工藝家傳承傳統的使命;在創作過程中,展現藝術家的感性與創造力,「尊重、溫柔對待,與自然共生。」他以絲織品為紙、染料為筆,紀錄下對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同時也寫下一部自然染織史。
【伊豆藏の染織傳】是紫藤廬2018年開春第一檔新展,展出作品包括古法和服織品、現代服飾配件、絲織茶屋與蠶絲隧道,伊豆藏選用臺灣本地生產的蠶絲,以乾淨雨水浸泡臺灣竹、茶葉和其他植物來調配染劑,製作過程「純自然」、「零浪費」。臺灣擁有優美的自然景觀與豐富生態,您可曾放慢腳步,仔細觀察日光、雨水及山河對人類無私的奉獻,對它說聲感謝﹖紫藤廬邀請您前來欣賞伊豆藏的自然染織,在蠶絲編織成的茶屋中,感受大自然澎湃的生命力,將身心交付予造物主的懷抱。
61585 【伊豆藏の染織傳】Akihiko Izukura:Dyeing and Weaving Chronicle 2018-01-11 16:10:20 黃志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舊 MsgArticle ---
ZC49272
ZC49272
16
0
總覽
0
4342
【大千微塵】林國信金工茶器展 外型冷冽雍容的銀壺,其實承載著創作者千錘百鍊炙熱的心意;以此成就一杯茶湯,開展出一片無限風光的大千世界,匠人唯一企盼的,僅僅是飲者啜飲剎那的歡顏和滿足,微小謙卑而踏實,如宇宙中一粒塵埃。
展期:2018年1月13日(六)-2018年2月22日(四) 開幕:2018年1月13日(六) 下午兩點 預覽:2018年1月12日(五) 晚上七點
距離工藝家林國信開始接觸金工藝術,至今已接近30年。2018年的新個展,他將分享創作生涯嶄新階段的心路歷程。 外型冷冽雍容的銀壺,其實承載著創作者千錘百鍊炙熱的心意;以此成就一杯茶湯,開展出一片無限風光的大千世界,匠人唯一企盼的,僅僅是飲者啜飲剎那的歡顏和滿足,微小謙卑而踏實,如宇宙中一粒塵埃。 此次展出的一系列作品,仍可見林國信擅長的技法,如裝飾在壺把上的「木目金」,將銅銀融化、反覆交疊,經過銼削、扭轉和鍛敲等手法,形成如水流渦漩般的紋路,展現高超傳統金工技藝;銀壺在鍛打時保留自然鎚痕質感稱為「鎚目紋」,在壺身形成如岩石般粗獷的肌理。最新系列作品-「口打出」銀壺,捨棄以焊接壺嘴和壺身的常見方式,僅運用一張銀板,在壺嘴部分預留厚度,從壺底、壺身至壺嘴一體成形,沉穩壺身與小巧壺嘴的懸殊比例搭配,呈現了特殊的視覺造型美感,讓使用者提在手中的壺,猶如一只裝載滿滿情意的「榭籃」。
多年累積的手藝與經驗,還不足以「完成」一只器,對林國信來說,唯有將作品交到使用者手中,透過人的使用,一件作品才算至臻完善。工藝家眼中的完美,不是冰冷的結構剖析,或是繁複的工法堆疊,而是作品與使用者合而為一的過程。大千化微塵,微塵見大千。藝術家在逐日的捶打鍛鍊中,也謙卑地捶打著更多的可能。 【大千微塵-林國信金工茶器展】展期自2018年1月13日(六)至2月22日(四) ,歡迎喜愛金工工藝的好友們,前來紫藤廬花廳參觀展覽。
【林國信金工創作分享會】 時間:2018年1月14日 (日) 14:00~16:00 費用:150元/人,本活動限制20人報名。 地點:紫藤廬,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3段16巷1號 報名:https://goo.gl/rznQ7a
【金工手作坊】 採銀-茶針:01/25 (四) 09:00~12:00、01/27 (六) 14:00~17:00 撫銅-茶則:01/25 (四) 14:00~17:00、01/26 (五) 14:00~17:00 揉錫-茶托:01/26 (五) 09:00~12:00、01/27 (六) 09:00~12:00 費用:1,500元/場,每場次限制12人報名。 地點:金工藝廊,新北市中和區安樂路211號 報名:https://goo.gl/GTuA3B
61512 【大千微塵】林國信金工茶器展 2017-12-13 11:53:15 黃志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舊 MsgArticle ---
ZC49272
ZC49272
17
1
總覽
0
3800
【根。記憶蔓延】許馨文個展 當你獨自在陌生的國度漫遊,走在一片旅人未曾踏訪的風景中,那麼眼前的風景是真實或虛假?透過你的轉述,這片風景的原貌還能被他人看見嗎?
展期:2017年12月9日(六) ~ 1月7日(日) 開幕茶會:2017年12月9日(六) 下午2點
當你獨自在陌生的國度漫遊,走在一片旅人未曾踏訪的風景中,那麼眼前的風景是真實或虛假?透過你的轉述,這片風景的原貌還能被他人看見嗎? 【根。記憶蔓延-許馨文個展】的創作主軸,跳脫以往對外在社會現況較尖銳的反省與控訴,將目光投射向更廣大的群體-在台灣這座島嶼誕生、成長且尚在摸索自我定位的人們,創作者以一系列作品,試圖從每一段探索自我的漫遊旅程之中,凝聚出幾片可供傳述、紀錄與反思的風景,隨小島在大海中漂泊的人們,每分每秒都在重塑自我定義,而這無邊無際的想像,早已超越地域、國族、血緣或文化所能觸及的疆界,倘若我們能從如繁星般眾多、閃爍不定的思緒之旅中捕獲一絲靈光,今日我們所使用的、亟欲表達的當代社會語言,又真能如實還原這片風景,建構出信任的根基,使他者全然相信嗎?又或者,這趟漫長了一輩子的探尋自我之旅,已是組成浩瀚星河裡的一瞬閃光,它的存在,無須透過他者來定義? 本次展出的作品,作者沿用觀眾所熟悉的紙張、鉛筆、枯枝及漂流木等作為媒材,在表現形式上,不以堆疊繁複色彩或造型為手法,亦不跳進藝術品定義與物件實用本質之間的理論迴旋,而是選擇回歸媒材本身的質地、色彩與來源,以及它們原有的符號與表現形式,藉由一件件媒材個體的偶然組合,拼湊出在霧中漫步所見的風景輪廓。每件作品皆是獨立的小國度,唯有獨自在其中悉心探索的旅人,才能體悟視覺感知以外的風景。 端詳展出的一系列作品,觀者可輕易窺見傳統水墨畫的影子,然而,作者本意並非凌駕傳統,或者企圖突破傳統框架,反之,一股源自於失根的不安,以及對傳統的疏離感,使作者認為自己在創作摸索階段時,僅「借用」傳統。然而在作品完成的那一剎那,已具體呈現這段抽象的思索運動,以及埋藏在最細微的日常生活裡、對傳統不曾全然捨棄的情感與記憶。在探尋自我的旅途中,每個人所見的風景各異,或許在霧中尋找目的地的時光裡,會經歷迷惘、失去或悲傷,但踏實走過的每一步,皆會帶來收穫。【根。記憶蔓延-許馨文個展】為這個時代生活在漂浮島嶼的人們,留下一段見證,展期自2017年12月9日至2018年1月7日,邀請您在年末,與紫藤廬一起回憶今年我們在島嶼上欣賞過的風景,以及留下的足跡。
61485 【根。記憶蔓延】許馨文個展 2017-11-07 12:12:09 黃志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 2017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舊 紫藤藝文 MsgArticle 藝文展演
ZC49272
ZC161192,ZC49272,ZC611347
18
0
藝文展演
0
3923
【閒御東風】龍樂恆印刻書法展 身著長袍馬褂,遇人拱手作揖,慣以毛筆書寫,一派傳統漢學家風範,來自法國巴黎的Laurent Long,中文名龍樂恆,鑽研史籍翰墨之餘,更熱愛篆刻,他是杭州西泠印社創立百年來的第一位西方社員。在東方傳統美學與西方思想之間自在優游,龍樂恆手執毛筆與刻刀,在書法一撇一捺、篆刻一衝一切之間,找到自己獨特的生命軌跡。
展期:2017年11月4日(六) ~ 11月26日(日) 開幕茶會:2017年11月4日(六) 下午2點
龍樂恆,名復,號花醉散人,室名涼思齋。他來自法國,自年少時期便對東方文化充滿狂熱興趣,就讀巴黎東方語言學院中文系,鑽研漢字、古文與中華文化,直到獲得博士學位,更曾參與《利氏漢法辭典》中篆刻類詞彙的編譯工作。身著長袍馬褂,遇人拱手作揖,平日慣以毛筆書寫,於室內焚香操琴,談吐引經據典、展現深厚漢學底蘊,幾乎所有中國文人形象皆顯現在他的身上。80年代龍樂恆來台留學,篆刻技術啟蒙於馬名振老師,2004年,更加入研究金石篆刻有百年歷史的學術與藝術團體,位於杭州的西泠印社,成為首位來自西方的社員。 理解漢字古老的歷史與演變,絕非一蹴可及,然而要將文字再轉換成印石上的刻痕,步入篆刻的領域,更需要懷抱無比熱忱與毅力,埋首研究漢字的同時,還要訓練雕刻的技藝,對龍樂恆來說,多年來鑽研「異」國文字歷史,已使他從原生的西方文化中,開創出嶄新的生命姿態與看待世界的視角,灌注於雕刻刀尖的專注力,最終呈現的,是屬於他個人獨特的、融會東西文化精粹的作品。 龍樂恆的書法與篆刻風格灑脫,擺脫形制的拘束、充滿趣味、古意盎然,他在書法的一撇一捺之間、篆刻的一衝一切之間優游,在東方傳統美學與西方思想之間自在穿梭,這份對東方漢學的熱愛,使他找到專屬的生命軌跡,灌注所有時間與能量,樂在其中。紫藤廬將於11月4日至11月26日舉辦【閒御東風-龍樂恆印刻書法展】,歡迎各位前來龍樂恆最新的書法與印刻作品。
61457 【閒御東風】龍樂恆印刻書法展 2017-09-30 12:44:39 黃志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MsgArticle 藝文展演
ZC49272
ZC49272
19
1
藝文展演
0
4081
【沉睡的青苔 甦醒的樹木】Hwyl熾香水概念展 與紫藤花棚、池塘及老榕樹共存近百年的紫藤廬古蹟,是這座繁忙都市中一片古老靜謐的小森林,多年來,守護這處被水泥叢林包圍的珍貴綠意,是紫藤廬肩負的重要使命。2017年秋日,紫藤廬與同樣崇敬自然的合作夥伴Aesop,聯手舉辦【沉睡的青苔 甦醒的樹木-Hwyl熾香水概念展】,把屬於大自然的香氛引進木造老宅,帶領訪客們漫步在綠意盎然的森林中,仰望灑落的日光,向供養萬物的大地致敬。
展期:2017.09.25 - 2017.10.27 時間:每周二到周日,13:00 - 19:00。 地點:紫藤廬 (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3段16巷1號)
與紫藤花棚、池塘及老榕樹共存近百年的紫藤廬古蹟,是這座繁忙都市中一片古老靜謐的小森林,多年來,守護這處被水泥叢林包圍的珍貴綠意,是紫藤廬肩負的重要使命。2017年秋日,紫藤廬與同樣崇敬自然的合作夥伴Aesop,聯手舉辦【沉睡的青苔 甦醒的樹木-Hwyl熾香水概念展】,把屬於大自然的香氛引進木造老宅,帶領訪客們漫步在綠意盎然的森林中,仰望灑落的日光,向供養萬物的大地致敬。 Aesop與法國香水設計師巴納貝·菲永(Barnabé Fillion)合作開發的Hwyl熾香水,靈感源自日本柏樹和寺院苔園,本展覽將以複合媒材詮釋Hwyl熾香水的創作概念。展覽空間是一座由香氣構築的日本古老森林,以詮釋樹林寧靜氛圍的影片和彷彿大地低吟的旋律鋪陳背景,展場中央可見覆滿嫩綠苔癬的樹幹,還有穿過竹枝灑落的和煦日光,空間內瀰漫著帶有木材與煙燻質調的縷縷幽香,牽引參觀者遠離城市的喧囂,赤腳踩在神木的高聳樹根上,雙手輕觸沾滿露水的嫩葉,以及覆滿青苔的樹枝,在蒼翠森林深處,感受大自然豐沛的生命力。 Hwyl,原意是活躍的動力與能量,Hwyl熾香水帶有的煙燻味和木材香,能讓訪客躁動、疲憊的心靈在沉靜氛圍中重獲能量,結合視、聽、觸、嗅覺多重感官體驗的展覽,還能延伸至味覺體驗,配合這次展覽,紫藤廬推出來自武夷山生態保護區桐木關的正山小種,在早年海上絲路時期,堪稱紅茶鼻祖的正山小種,曾經是外銷歐洲聲名大噪的極品,茶葉經松木燻製,有濃郁的松煙燻香及烏梅香.此茶茶湯甜軟開闊,略帶清涼感,前後段緩緩釋出剛柔相濟的氣息,以紫砂小壺沖泡,茶湯表現凝聚細膩;以蓋碗或瓷壺沖泡,則層次變化豐富,各展殊勝。啜飲正山小種,即是品嚐生命扎根在土地裡的滋味,拉近我們與環境日漸疏遠的心。 都市的生活空間,時時刻刻被焦慮與不安侵略,若想如一棵大樹般緩慢卻堅定踏實的吐納、生長,不妨放一座森林進入內心,讓柔軟的青苔撫慰心靈、讓空氣中的香氛代謝心中的疲憊,和我們一起佇立在原地,等待能量緩緩甦醒,拓展生命的廣度和深度,化身成樹。紫藤廬和Aesop共同打造的【沉睡的青苔 甦醒的樹木-Hwyl熾香水概念展】,展覽時間自2017年9月25日至10月27日止,另於10月15日下午2點和4點,舉辦兩場煙燻茶體驗茶席,邀請您來分享這份質樸而懇切的美好。
【茶。甦醒-正山小種&大葉烏龍 體驗茶席】 日期:2017.10.15 (週日) 地點:紫藤廬 紫雲閣
第一場 14:00 請按此報名 第二場 16:00 請按此報名
61438 【沉睡的青苔 甦醒的樹木】Hwyl熾香水概念展 2017-09-21 11:17:27 黃志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MsgArticle 藝文展演
ZC49272
ZC49272
20
0
藝文展演
0
4054
【浴火‧流泉‧茶酒器】張思惟陶作展
曾經,樽中酒傾、烹茶留客,茶酒不分是人們生活的共同記憶,壺嘴與杯之間的距離,是水成茶、成酒的一段共同旅程,也是主人傳遞殷切待客之心的必經途徑,經過千百年時光流轉,器皿如何分別演變成至今普及的茶壺與酒器? 這一切都從思尋壺嘴的起源開始,一個漢聲人(漢聲雜誌),歷經火裡來土裡去的兩年時光,堅持慢工手做,為心中埋藏數十載的疑問,尋找解答。
展期:2017年8月19日(六)~9月17日(日) 地點:紫藤廬 花廳
曾經,樽中酒傾、烹茶留客,茶酒不分是人們生活的共同記憶,壺嘴與杯的距離,是水成茶、成酒的最後一段旅程,也是主人傳遞殷勤待客之心的必經途徑。茶與酒的起源與演變,是檢視中國文明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道軌跡,而千百年來為人類呈現茶酒哲思的載具,便是「器」。茶湯注入杯中,茶的思想與靈魂得以在具體容器裡凝聚,為飲者奉上一碗溫熱的初心與祖輩的智慧精萃,杯中滋味,唯飲者自知。美酒經過壺嘴流暢,讓酒的情緒與思維從壺裡解放,與好友共飲,是藉舉杯分享彼此心中的千言萬語,杯中酒水,倒映眾人齊聚的歡騰。器品不僅是日常生活用具,探索「茶酒器」的演變,是見證人類生活文明發展的方式,歲月流轉,原本茶酒不分的器皿,如何分別演變成今日普及的茶壺和酒器?
這一切都從思考壺嘴的起源開始,一個漢聲人,經歷火裡來土裡去的兩年時光,熬過炙熱窯火的洗禮,堅持慢工手做,指尖、掌心與陶胚接觸的每分每秒,皆是創作者身心與自然、與歷史的對話。先人釀酒,必遵《禮記》古六法:「秫稻必齊,麴蘗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思惟創作陶器,也依循古人嚴謹的態度,從挑選原料、控制火候以及掌握時間,反覆揣摩、反覆思索,只為從焰火之中孕育出至美的器物。
「流」,是壺嘴的代稱,也是這次展覽一系列作品的創作核心,對創作者來說,思考「流」的起源,也是探索人類生活文明本質的一場辯證,思惟說:「器,皿也。是用具的總稱、生物體結構、人類生活上使用的度量,器是整合自然元素與人類智慧所呈現出的生活文明。」創作的同時,腦海中龐大的器物史資料庫和深厚文化涵養,引領創作者回溯到古物被塑造的現場,與古代製陶師對話、交流,為了更貼近器物演變的真相,思惟一路追尋古人製陶的技藝,沿途也不經意地,窺探到器物史新的一頁。
從未曾學過製陶的入門者開始,張思惟運用歷史知識辯證的方式,成為陶藝界一位獨特的創作者,他的研究心得將在紫藤廬舉辦的【浴火‧流泉‧茶酒器:張思惟陶作展】完整呈現,這場思辯式的展覽,將帶領您探討變化萬千的生活器皿形制,每一件作品,都是思惟對生命的感觸、對生活智慧的探尋,展期自2017年8月19日至9月17日,誠摯邀請您前來欣賞。
61382 【浴火‧流泉‧茶酒器】張思惟陶作展 2017-07-21 16:27:33 黃志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MsgArticle 藝文展演
ZC49272
ZC49272
21
1
藝文展演
0
3860
【不待月】周渝書寫的映象
「鑿池不待月,池成月自來」
這契合周渝的內心,書法書寫乃是一種「你若盛開,蝴蝶自來」的自然而熟的詩意,是滄桑熬就的蒼秀。他寫的「天心明月」四個字,如同一個在祈禱與期盼的祭拜之人,祈求明月來洗心! -夏可君
展期:2017年6月3日(六)~7月2日(日) 地點:紫藤廬 花廳
周渝對於「水」是有自己獨特的感觸,他喜歡寫「月」這個字,或者 「水月」這兩個字,他著迷於「獨對石上月」的詩意,這其實也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喟歎,是對蒼涼歲月與流逝時間的銘記 。對水月的喜愛還映現著周渝內心不斷迴響的那首民樂琵琶曲《月兒 高》,在輾轉徘徊的旋律中,月華升起又低徊,內心的希望與暖流也 隨之湧動。守住「紫藤廬」這歲月的庭院,也是守住自由的心田, 水月也是歲月,在石上流過,也是時光與月華在心上流蕩, 線痕如水流,緩緩流過心尖,月如心,書法書寫乃是心尖的顫慄, 讓一生的痛楚在溫柔的傾訴中得以舒解。
當代書法書寫應該成為個體生命的淨化儀式,「水月」之書寫乃是周 渝個體生命淨化與默化的詩意祈禱。一如他自己的簽名,很多時候, 這個簽名的形態不僅僅宛若一個「月」字, 甚至好似一個在天地之間祭拜的人形!如此「面相學」的簽名書寫, 就如同「八大山人」的簽名,似哭似笑,是這個書寫之人虔敬生命情 態最為生動直接的寫照。 本次展覽名為【不待月】,就是取意於詩句「鑿池不待月,池成月自 來。」這契合周渝的內心,書法書寫乃是一種「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的自然而熟的詩意,是滄桑熬就的蒼秀。周渝書畫展將在107年 6月3日開幕,邀請您前來紫藤廬細賞周渝的水月世界,願書畫中祭 拜之人誠心祈禱的力量,終能撥開烏雲,讓所有心中有創傷的人們都 能看見池中漂流著的,一輪澄朗的明月,如同自己最純淨又堅定的初 心。
【展覽系列活動】
一、北宋末茶風華的再現
時間:6月11日(日) 10:00、14:30 各一場 茶主人:周渝 費用:1,500元/人(含茶資、講義) 名額:每場15人
【報名方式】採線上報名付費
上午場_報名 下午場_報名
二 、「滄桑與喜悅-周渝的書畫世界」座談會
時間:6月24日(六)14:30 主持人:夏可君 名額:35人 | 免費活動,需先報名
61333 【不待月】周渝書寫的映象 2017-05-05 06:37:04 黃志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MsgArticle ---
ZC49272
ZC49272
22
0
總覽
0
5236
【書信偶遇】臺北名人書信手跡換展計畫 名人故居,既是遊歷城市的理想景點,亦是認識國家縮影的根據地。 在資訊流動快速的數位化時代,名人故居如繁星般坐落於盆地,疏離而真實,在幽微夜空中指引方向,替這座日新月異的城市,維繫著深厚文化底蘊。 讓我們一同透過書信手跡換展計畫,見證筆墨信箋背後的大時代兒女情誼、國族認同與個人自由之間的惶惑掙扎,蒐集城市深處的人文地景。
名人故居,一直以來既是觀光遊歷一座城市時的理想景點,同時亦是認識一個國家文學藝術和歷史文化發展縮影的根據地。以台北市來說,便有超過十家以上的公、私立名人故居座落其間,它們不但詮釋了這座城市繽紛美好的片段,同時也讓追憶時代的每個靈魂都能夠有所憑藉。在這個資訊流動快速、知識傳遞無遠弗屆的數位化世界裡,名人故居既渺小卻又真實的存在,不僅像是一顆顆幽微夜空中指引方向、亙古永恆的閃爍明星,同時也替台北這座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城市,維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這些名人的背景含括了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教育等不同的面向,於1949年前後,因為不同的因素播遷來台,此後透過與這座城市的朝夕相處,逐漸磨合出相同頻率的脈動。他們所經歷的年代,或許我們未能有幸參與,即便曾經參與,隨著時光的流轉,也很可能早就不復記憶。然而,透過這些名人生活環境裡,和長官、同事、學生、朋友、情人或家屬魚雁往返所保留下的筆墨信緘,彷若一頁頁精彩絕倫的對照記,收集與承載了沉潛於這座既陌生且熟悉的城市所醞釀出的獨特氣息,也使得這些名人每個不為大眾所知卻又真性情的片段,依照不同的展示空間規劃方式逐一顯影,在現今這樣一個步調快速的時代裡,能夠匯聚如此細膩的素材,抽絲剝繭地在物換星移之際呈現給新一代的觀眾,讓觀眾在工作閒暇之餘也能靜下心來,一覽名人的內心世界,顯得份外珍貴。 作為台北市文化局委外館所代表的林語堂故居,過去曾針對各大專院校及圖書館策劃過林語堂先生的個人巡迴展覽,每巡迴至全新的展覽地點,屢屢借助輕鬆而多樣的展示、豐富而充實的內容,帶給觀展民眾重新認識這位現代文學家的機會,此次選在春夏交會之季,企劃了「書信書信偶遇──台北名人書信手跡換展計畫」,特別邀請王雲五基金會、李國鼎故居、紫藤廬、孫運璿故居、梁實秋故居和錢穆故居(按照筆畫排列)和我們一同協力,提供各館所名人書信手稿加入巡迴展覽的行列,期望經由展覽中文獻手稿與故居建築的交流與互動,為名人故居的巡迴展覽,開創出不一樣的展示風景與內涵興味。 此次巡迴展覽的這些名人們有的或許因為個人專長領域不同而素未謀面、有的曾有過數面之緣甚或深厚私誼,隨著他們的相繼殞落,原本伴隨的一切思維或情感便無法延續,然而我們希望藉由書信手跡換展的方式,讓這些名人透過他們過往的書信,像是到新朋友或老知己家中作客一般,巡迴展示於其他的名人館所 ,重現往昔寄情文字、振筆疾書時的風采,也開啟在新的時空環境下,全然不同的對話方式及可能。
展覽時間|106.5.1-107.5.31 開幕活動|106.5.6 (六) 14:00-15:00 注意事項|雙數月份21日至月底休展,敬請留意 展覽地點|採七處名人故居巡迴展覽方式,詳如下表
場館資訊| 王雲五紀念館 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9巷8號|(02)2362-1574 第一檔期為李國鼎書信,其後依序往下 李國鼎故居 臺北市中正區泰安街2巷3號|(02)2393-5991 第一檔期為林語堂書信,其後依序往下 林語堂故居 臺北市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141號|(02)2861-3003 第一檔期為紫藤廬書信,其後依序往下 紫藤廬 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02)2363-7375 第一檔期為孫運璿書信,其後依序往下 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 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二段6巷10號|(02)2311-2940 第一檔期為梁實秋書信,其後依序往下 梁實秋故居 臺北市大安區雲和街11號|(02)2363-4598 第一檔期為錢穆書信,其後依序往下 錢穆故居 臺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2號|(02)2880-5809 第一檔期為王雲五書信,其後依序往下 指導單位|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東吳大學 執行單位|林語堂故居 共同協辦單位|王雲五基金會、李國鼎故居、紫藤廬、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梁實秋故居、錢穆故居(按照筆畫排列)
61322 【書信偶遇】臺北名人書信手跡換展計畫 2017-05-03 03:44:48 黃志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MsgArticle ---
ZC49272
ZC49272
23
1
總覽
0
3551
【逝水如斯】周德偉舊藏書法展
每個時代總有幾位滿肚不合時宜,卻不曾放棄的人,紫藤廬老主人周德偉先生便是其中之一。透過公開周老先生私藏的郭嵩燾《文心雕龍》四對聯、沈尹默《虞美人答湛翁》,以及摯友趙恆惕與羅家倫的贈帖等,紫藤廬邀您一同重溫民初那段動盪的歲月,讓逝者不再只是過去,期待對自由永恆的信仰,將能由古蹟與造訪者乘載著,繼續在時代的軌跡裡前行。
展期:2017年4月18日(六)~5月7日(日) 地點:紫藤廬 花廳
翻開紫藤廬的一頁歷史 周德偉 1902 - 1986 多數人認識的紫藤廬,是一間茶館,也是藝文展演空間,室內的一景一物常隨著時節或不同活動稍作變動,然而,一張掛在大廳壁爐上方的黑白照片,卻不曾被移動,照片裡一位老先生身著長褂、站姿挺拔,身後掛著一幅對聯「豈有文章覺天下,忍將功業苦蒼生。」一派儒士之風,他,就是這棟宅院的老主人-周德偉先生。
靜觀紫藤廬,彷彿幾十年來的往事都完好地存放在老宅院裡,面對善變的外在環境與局勢,總有一套自己獨特的應對姿態,這也正是周德偉先生一生的寫照。生於清代末年的周老先生,自小深受傳統儒學薰陶,扎下深厚國學根基,1949年周老先生來臺後擔任關務署署長,將政府撥派給他的住所命名為「尊德性齋」,可知老先生時刻勉勵自己修養內在德性。1920年代,周老先生進入北京大學就讀經濟系,隨後赴英國與德國進修,師從經濟學者海耶克,從此踏上鑽研自由主義之路,雖曾出版多部關於海耶克思想的著作,但周老先生的個人思想熔法東西方哲學、政治學和歷史學於一爐,自有較純西方理論更廣袤且深刻的反思,在威權統治者急於擴張權力範圍的年代,他提出「自由乃超乎立法及政府之人權,亦即由法律保障每人之私領域也。」期許能實現維新改革、憲政法治之理想,時常邀請自由主義學者們,如張佛泉、殷海光、夏道平、徐道鄰等人在家中放言談論,這些做法自然不受當權者青睞,最後,周老先生成為了政治主色調下被掩蓋的一抹不合時宜。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遺憾韶光易逝,周老先生還來不及完整記錄下他的一生,便於1986年去世,所幸,今日閱讀《落筆驚風雨─我的一生與國民黨的點滴》,讀者還有機會一窺他前半生經歷,透過其視角及語境,重新理解民初那段動盪年代。今日紫藤廬舉辦周德偉舊藏書法紀念展,展出多幅書法字帖,包含周老先生私藏的郭嵩燾《文心雕龍》四對聯、沈尹默《虞美人答湛翁》;摯友趙恆惕與羅家倫的贈帖;殷商史學者董作賓的甲骨文帖等,透過書法文字的力道,重現周德偉先生胸懷蒼生的風骨。此外,紫藤廬首度公開周老先生親筆批註的《柳文指要》,以及《李秀成親供手跡》與《黃克強先生書稿墨跡》等書冊,讓老先生伏案閱讀、治學精勤的形象彷彿浮現眼前。
每個時代總有幾位滿肚不合時宜,卻未曾放棄的人,尊德性齋主人便是其中之一,質疑威權、反抗不公、尊重異議,都是周老先生對社會表達最真切關懷的方式。重溫紫藤廬這一頁歷史,逝者不再只是過去,對自由的永恆信仰,將由古蹟與造訪者乘載著,繼續在時代的軌跡裡前行。
61239 【逝水如斯】周德偉舊藏書法展 2017-03-23 10:25:13 黃志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MsgArticle ---
ZC49272
ZC49272
24
0
總覽
0
3111
紫藤春曉系列課程 一年之計在於春,除了郊外踏青走春,讓身體和大自然一起甦醒,也正是學習新知、充實心靈的好時機。藉著春光初曉的美好時節,紫藤廬於4-5月間,有請各領域資深名家到館,開設一系列茶文化相關課程,同時更設有紫藤廬古蹟前身第一代屋主、也是自由經濟主義的重要學者-周德偉先生的書法收藏展,讓大家能更全面通曉茶文化的寬廣與精妙,以及重新認識紫藤廬的茶道內涵與人文精神。
紫藤春曉系列課程 一年之計在於春,除了郊外踏青走春,讓身體和大自然一起甦醒,也正是學習新知、充實心靈的好時機。藉著春光初曉的美好時節,紫藤廬於4-5月間,有請各領域資深名家到館,開設一系列茶文化相關課程,同時更設有紫藤廬古蹟前身第一代屋主、也是自由經濟主義的重要學者-周德偉先生的書法收藏展,讓大家能更全面通曉茶文化的寬廣與精妙,以及重新認識紫藤廬的茶道內涵與人文精神。
曉茶|心亦為爐:風爐瀹茶私塾 沈武銘
「心亦為爐,鎔鑄古今」,風爐正是沈武銘茶道中最不可或缺的基礎,茶器是肢體的延伸,茶湯是心量的流露,茶席則是當下物質與精神的融合。為何非風爐煮水不可?茶人又須如何鍛鍊心志以成就茶湯?從茶的精神與物質、心法到技法,一次告訴你。沈武銘老師闊別七年再次於紫藤廬開課,絕對不容錯過。
私塾招生16人,採網路報名。以全期報名者優先錄取,單堂報名者須視單堂課人數錄取。
【講師簡介】
沈武銘
資深茶人,事茶資歷三十餘年,自創「茶道心法」,並以獨一無二的「㵸茶之道」聞名遐邇。早期擔任野外求生教官,於郊區山上發現一口適合泡茶的泉水,介紹給當時剛開幕的紫藤廬,從此使用至今不輟,也是紫藤廬茶湯獨特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常住台灣、美國兩地,定期於京都、深圳等地開課培訓茶人。
【課程大綱】
第一堂 4/8(六) & 第二堂 4/15(六)
風爐瀹茶之道-眾器之首,心亦為爐
第三堂 4/22(六) & 第四堂 4/29(六)
茶與天地、茶與器-茶具、茶席,乃吾人身體之延伸
第五堂 5/6(六) & 第六堂 5/20(六)
茶之心法、茶湯鍛鍊-茶湯乃個人心量之流露
【課程資訊】
時 間: 2017年4月8日~2017年5月20日,每週六早上10:00~12:00(5月13日停課)
費 用: 單 堂 $2,000,全期六堂優惠價 $10,000 (原價$12,000)
學生單堂 $1,400,全期六堂優惠價 $8,000 (持大專院校有效學生證)
學員人數:16名
曉香|蘭煙停雲:古典香事入門班 陳育婷
熏香一爐,屏絕市聲;品茶一杯,安頓浮躁的思緒,澄懷味象。此次邀請習香、茶多年的陳育婷老師,引領學員從文化角度出發,著意靜定寬緩,從香材的運用,香木的質感辨別與煎香方法,進而初探香學的境界與品賞,體會茶香一味的空間與佈局,讓幽人雅趣回歸日常,在平日的獨處時光裡,品香瀹茶,感受著簡單而細膩的生活美學。
【講師簡介】
陳育婷
具GIA,GG資格,現為珮愷有限公司負責人,從事珠寶金工行業。因緣際會習茶、習香多年,由茶與香感得生活中無限喜悅,並將靈感融入於茶香道具的設計當中。有感香文化漸漸束之高閣,期待以生活化的香學藝術,讓美好生活,隨處現前。
【課程大綱】
第一堂 初識沉香
從香材的運用,來探究沉香之美。
第二堂 揉捻清香
遵循古代香譜混合數種香粉,手作專屬線香。
第三堂 自在篆香
抹香末、打香篆,體驗焚香之趣。
第四堂 爐爇馨香
學習古人燃炭、理灰及品賞香氣。
第五堂 蘭煙傳香
熟習煎香流程,感受香脂與炭火的交融運作。
第六堂 雅集茗香
結合香席與品茗。
【課程資訊】
時 間:2017年4月18日~2017年5月23日,每週二晚上19:00~21:00
費 用: 單 堂 $1,200 ,全期六堂優惠價 $7,200
學員人數:8名開課,最多錄取12名
曉器|此中有真趣-宜興紫砂藝術 黃健亮
自古而來,東西方皆有用器之道,不論從粗放式的羹飲,發展到精細的輕啜慢品,「器」不僅是承載美食的主體,也是體現審美意識,彰顯質地的主力。一件美好的茶器,亦可為你喚醒品茶的靈魂。自明代瀹飲法成為主流之後,古樸細膩、又能發真茶之色香味韻的宜興紫砂壺,在眾多茶器中,一直擁有著關鍵而不可替代的影響地位,備受古今茶人的推崇。且讓多年耕耘於紫砂研究領域的黃健亮老師,以宜興紫砂文化為主軸,探討茶文化視野下,明清紫砂的五大類型,引領您走進宜興紫砂的藝術天地。
【講師簡介】
黃健亮
國立故宮博物院 藏品徵集評審委員 江蘇宜興市陶瓷文化研究院 學術顧問 中國美術學院紫砂藝術高級研修班 特聘講師 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 特聘研究員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兼任講師 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 總編輯
【主要著作】
《荊溪朱泥—明清宜興朱泥壺研究》
《紫泥藏珍—明清宜興窯器之美》
《紫砂名品—黃正雄珍藏古今名壺特展》
《明清紫砂藝術─宜興紫砂壺及其裝飾研究》等十餘冊
【主要論文】
〈惠孟臣及孟臣壺初探——從一批紀年干支款紫砂壺探討惠孟臣及其作坊〉
〈淺談朱泥壺的斷代校準——隱藏在朱泥標準器款識中的時代訊息〉等廿餘篇
【課程大綱】
第一堂 明清紫砂鑑賞概論
第二堂 宮廷紫砂器
第三堂 文人紫砂器
第四堂 民間紫砂器
第五堂 外銷紫砂器
第六堂 功夫茶壺
【課程資訊】
時 間:2017年5月11日~2017年6月15日,每週四晚上19:30~21:30
費 用: 單 堂 $800,全期六堂優惠價 $4,000 (原價$4,800)
學生單堂 $560,全期六堂優惠價 $3,000 (持大專院校有效學生證)
學員人數:30名
61214 紫藤春曉系列課程 2017-03-18 07:03:28 黃志文 紫藤藝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舊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 2017 MsgArticle ---
ZC49272
ZC611347,ZC49272,ZC161192
25
1
總覽
0
8011
【凝神印心】沈武銘風爐收藏展
水是茶的母親,火是茶的老師,一爐炭火的前世是一棵飽含天地精華的樹,生命盡頭縱使成灰,卻能供養茶之圓滿,一切能量轉換,始於風爐起火,故云:「心亦為爐,鎔鑄古今」,正是沈武銘茶道中最不可或缺的基礎,物質與精神在茶席當下融合,惟凝神以印心可及。
展期:2017年2月18日(六)~3月19日(日) 地點:紫藤廬 花廳
水是茶的母親,火是茶的老師,如同一爐炭火的前世是一棵飽含天地精華的樹,
經過種種高壓與時間淬煉,生命盡頭縱化成灰,卻能供養茶之圓滿,一切能量的轉換,就從凝神起一爐炭火開始。
故云:「心亦為爐,鎔鑄古今」,風爐正是沈武銘茶道中最不可或缺的基礎,
茶器是肢體的延伸,茶湯是心量的流露,茶席則是當下物質與精神的融合。
風爐可比茶席,燒紅的炭如飲者,徐徐溫暖的灰似茶人,心手相印,才能茶禪一味,共同成就一杯圓滿茶。
台灣茶道心法創始人沈武銘,三十多年來寰海蒐羅,數十件百年精品,
將在紫藤廬首度公開展出,另於開、閉幕時親自主持茶席,歡迎報名體驗風爐瀹茶之不凡。
2017.3.19(日)
印心茶席 | 15:00
---兩場茶席皆由沈老師主持,名額有限,採報名制
凝神茶席報名即日起開放報名
印心茶席將於活動日前兩週開放
如欲參加活動,請至下方表格填寫報名資訊,謝謝
61189 【凝神印心】沈武銘風爐收藏展 2017-02-03 18:13:55 黃志文 紫藤藝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舊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 2017 MsgArticle ---
ZC49272
ZC611347,ZC49272,ZC161192
26
0
總覽
0
4832
【微花之吟】吳士偉 個展
觀賞、把玩、緩慢地磨墨、下筆,接著任筆墨逸趣自在流暢,吳士偉繪畫時憑藉多年的情感累積和美感體驗,捨去過多預先設想的構圖佈局和色彩配置,從細緻的花卉、紅魚、小景當中,呈現出深遠廣闊的意境。
觀賞、把玩、緩慢地磨墨、下筆,接著任筆墨逸趣自在流暢,吳士偉繪畫時憑藉多年的情感累積和美感體驗,捨去過多預先設想的構圖佈局和色彩配置,從細緻的花卉、紅魚、小景當中,呈現出深遠廣闊的意境。在2016年尾聲,紫藤廬為您策劃「微花之吟-吳士偉個展」,展期自2016年12月24日至2017年2月12日,邀請您與我們一同沉澱心靈,試著回想今年最重要的點滴,由這些人事物留下的痕跡之中,窺看未來的蹤跡。
吳士偉是當代水墨畫壇中的重要畫家,偏好以植物花卉為創作題材,他以筆墨記錄下對時光荏苒、生命流轉的感慨,表現萬物綻放時刻的瑰麗,卻也欣賞花草樹木即將凋零時強韌不屈的姿態。暌違五年,吳士偉的作品再度於紫藤廬展出,本場展覽分為「花卉清供」、「游魚荷趣」和「山水造境」三個主題,共29幅小品,包含畫家最知名的花卉小景,還有近年新創作的小紅丁魚系列,在紫藤廬精巧幽靜的空間裡,請您想像一幅作品都是一扇小窗,從有限的視野空間中窺探窗外浩瀚無垠的世界。
61098 【微花之吟】吳士偉 個展 2016-12-12 14:10:14 黃志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MsgArticle ---
ZC49272
ZC49272
27
1
總覽
0
3376
【空蹤好風】梁銓 孫良丙申聯展
ㄧ個內斂謙雅,ㄧ個疏野率性,不約而同地, 都回眸凝視寬厚深邃的美學傳統, 風行草偃,他們依舊揮灑著堅持,篤定,淡然和瀟灑------ 如惠風拂過幽寂的山谷---------
ㄧ個內斂謙雅,ㄧ個疏野率性,不約而同地, 都回眸凝視寬厚深邃的美學傳統, 風行草偃,他們依舊揮灑著堅持,篤定,淡然和瀟灑------ 如惠風拂過幽寂的山谷---------
61080 【空蹤好風】梁銓 孫良丙申聯展 2016-11-15 19:17:15 黃志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MsgArticle ---
ZC49272
ZC49272
28
0
總覽
0
2624
【歧夢園】楊忠銘版畫展
忠銘是個思考型的藝術家。剛認識時,他懷抱著滿腔熱情,想方設法地在體制內外,吶喊著他對於基礎美育的理念。這幾年,一路看著他投身文創,手工書,跨域結合的設計,到純粹的版畫藝術創作,幾度微轉型,不變的是他內在的純粹堅持,和勇於挑戰嘗試的熱情。長期對於美學教育的關懷,他有深刻的思考,而這些關懷和思考,都含蓄內斂地醞化在他作品的質地和精神裡。
忠銘是個思考型的藝術家。剛認識時,他懷抱著滿腔熱情,想方設法地在體制內外,吶喊著他對於基礎美育的理念。這幾年,一路看著他投身文創,手工書,跨域結合的設計,到純粹的版畫藝術創作,幾度微轉型,不變的是他內在的純粹堅持,和勇於挑戰嘗試的熱情。長期對於美學教育的關懷,他有深刻的思考,而這些關懷和思考,都含蓄內斂地醞化在他作品的質地和精神裡。
他半自嘲地說“岐夢園”,是走入歧途,走入ㄧ條人跡罕至的幽徑。我在觀其新作,卻暗暗驚喜不已,歧夢其實是“綺夢”,他意外地推開ㄧ扇門,門外是浩瀚繽紛,任君採擷,遺世久違的中國版畫傳統的大觀園:傳統轉印在當代,中西技法的相互輝映,亦古亦今東西皆然的共通情懷,視覺上以及精神上屬於美的感動,我相信在忠銘未來的創作中,將會陸續帶來高潮迭起的驚喜。
“ Without deviation , progress is not possible ” ,“沒有離經叛道,就不可能進步”,離經叛道意味著走自己的路,義無反顧,直心而為。從五四的全盤西化以來,兩岸的中國人分別在傳統和現代的認同泥沼裡磨磨蹭蹭,磨掉了多少自信和尊嚴,缺乏謙卑和深化的倨傲或者浮誇,也往往讓我們悖離傳統的精髓越來越遠。尤其,當傳統在某種意義上成了刻板陳窠,甚至成了不可言說的忌諱時,忠銘這不經意的回眸轉身,竟弔詭地成了再度翻轉的“離經叛道”,從疏遠陌生到再度親炙滋潤,他走在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稜線上,視野將更為開闊,思考及關懷的面向也將更為深刻而多元。
散佚之卷,點出生命的精神積累或者無謂的光陰的散佚,情感專注在片片斷斷的人生過程上了;版畫製程中刨磨出來的木屑,猶如灰燼,猶如蠟淚,猶如字紙簍裡的斷簡殘篇,是創作過程中最忠實溫暖的陪伴和記憶的碑記,忠銘給了它最動人的回饋,裝之以匣,珍視如創作的ㄧ部份。在此,我看見了創作者對於物我生命流動對話的謙卑與尊重,因為謙卑與尊重,因為深刻的思考與反芻,
歧夢園即將開展的無限風光,無疑是令人屏息期待的。
61038 【歧夢園】楊忠銘版畫展 2016-10-14 19:14:53 黃志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MsgArticle ---
ZC49272
ZC49272
29
1
總覽
0
2948
【行者如山】東由仁波切影像紀錄/張詠捷攝影展 影像的世界,是掌鏡人思慕的一段塵緣,張詠捷透過鏡頭,輕聲道出無盡的敬慕。與人事景物共織的美好,如同海上燈塔,引領著她的目光。藉由隨行影像記實,分享她生命中的一座聖山,一位老修行者,一個豐富古老的信仰,一趟堅定而謙卑的文化旅程。
影像的世界,是掌鏡人思慕的一段塵緣,張詠捷透過鏡頭,輕聲道出無盡的敬慕。與人事景物共織的美好,如同海上燈塔,引領著她的目光。藉由隨行影像記實,分享她生命中的一座聖山,一位老修行者,一個豐富古老的信仰,一趟堅定而謙卑的文化旅程。
澎湖是張詠捷的故鄉,年少時常帶著相機深入村落,在同齡友伴紛紛離鄉求學取業時,她走過家鄉一寸寸的土地,紀錄澎湖豐富的面貌。三百六十五個日子在海上浮盪的祖父,在牛車輪尾剝花生的人家,故鄉純樸的勞動生活,是她攝影創作的開端,無聲的紀錄著土地、居民與自己,寄予親密的溝通方式。
2014年,張詠捷以攝影與老修行者結緣,當時她正為生命的虛弱惆悵,遇見老修行者-堪布羅卓東由仁波切,他披著藏紅色法衣,儀態莊嚴低調,時刻安住在禪定之中,彷彿是一座紅色的聖山,散發著和煦、寧靜且堅毅不移的力量。仁波切治學嚴謹,時時持守戒定慧,一生努力將師父波卡仁波切傳給他的法教落實於日常的修行生活中。如此不間斷的修行與堅持的力量,令張詠捷不忘回歸初心,自低潮奮起,迎向嶄新的生命之旅。
隨著仁波切一年一度來台醫療與弘法,透過隨行,她看見了藏傳佛教豐富而古老的法教儀禮,亦見到仁波切的轉生再世。彷彿望見了一千三百多年前禪宗五祖與六祖,在江邊夜裡那一幕輕舟擺渡,師度徒,徒度師的動人畫面如現眼前。行者如山,是一個影像紀錄的開始,紀錄修行者安住如山的精神,傳遞著美好動人的能量。
60625 【行者如山】東由仁波切影像紀錄/張詠捷攝影展 2016-09-02 17:48:41 黃志文 紫藤藝文 > 藝文展演 MsgArticle ---
ZC49272
ZC49272
30
0
總覽
0
2441